您的位置 : 蚂蚁文学 > 资讯 《别无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职工精简》最新章节by佚名大结局在线阅读

《别无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职工精简》最新章节by佚名大结局在线阅读

时间:2019-12-30 10:14:57编辑:涵菡

经典美文《别无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职工精简》由著名作者佚名最新写的一本都市风格的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毛泽东刘少奇,书中主要塑造的女主形象也深得人心,全文主要讲述1961年代初,中国遭遇严峻的粮食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加大粮食征购量,继续挖农民的口粮;要么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商品粮的供应。中央高层遂决定“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道路”。火车里、汽车上挤满了由城市返乡的人们,他们扶老携幼,怀里揣着政府发给的一个月的粮票和为数不多的生产补助费,离开了他们已经熟悉的城市和企业……从1961年到1963年,全国共有近2000万职工,2600万城镇人口,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教育科研机构被精简回农村。这2000万职工以他们个人利益的牺牲换来了共和国经济的复苏。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开始改善,1963年7月6日,中央精简小组在向中共中央报送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提出:“我们认为,这一次全国性的减人工作,现在可以宣布基本结束”……至此这场声势浩大,为共和国成长作出巨大贡献的职工精简运动落下帷幕。

《别无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职工精简》 第一章:“大跃进”、大招工 一、工业指标节节攀升 免费试读

1957年9、10月间,扩大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给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后果的“大跃进”运动,就是由此拉开序幕的。

会上,毛泽东作了《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其中,他在讲到1956年的工作时说,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了多、快、好、省,不要多了,不要快了,至于好、省,也附带扫掉了,一个多,一个快,人家不喜欢,有些同志叫“冒”了;一个是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这“四十条”去年以来不吃香了;再一个是扫掉了促进委员会,***是促退委员会,我们总的方针,是要促进的。

毛泽东的这番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1956年初,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毛泽东同一些地方领导人酝酿形成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即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草案,以及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这个纲要和方针,固然反映了人民群众希望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把生产力发展得更快一些的良好愿望,但因为它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的形势下提出的,加之当时一味地强调反对“右倾保守”,对经济建设的规律了解认识不够,对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建设规模与速度提出的要求过快过高,基本建设规模过大,造成了财政、各种建筑材料及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全面紧张。为此,具体负责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压缩了基建规模,降低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从而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运行情况较好的年份之一。财政收支取得了平衡并略有节余;工农业产值比上年增加了10%,超过了计划的41%;由于这一年农业遭受了大面积水灾和旱灾,粮食产量虽然比计划少了120亿斤,但仍比上年增加了50亿斤。

对于1956年的反冒进,毛泽东原本就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四平八稳,既然社会主义改造在克服右倾保守思想之后可以加快进行,建设的速度也同样可以而且应当加快。而1957年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低于1956年31%的年增长率,农业也没有完成预定的计划指标,使毛泽东对1956年反冒进的正确性进一步产生了怀疑。加之此时大规模的反右派运动***刚刚过去,毛泽东认为,已经取得了反右派斗争的伟大胜利,并且在斗争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在整风过程中,一些工厂、农村也的确出现了生产迅速增长的新气象,许多人认为,完全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这使毛泽东更加相信反冒进是错误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有些地方领导人又重提多快好省的问题,毛泽东听到后非常兴奋,于是提出要恢复多快好省的口号、“复辟”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和党的委员会应当是促进委员会的问题。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并且公布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修正草案,并决定以讨论纲要为中心,在农村开展一场以农业生产建设为中心的大辩论。10月27日,《人民日报》就纲要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认为许多人习惯于根据小农经济的生产条件来看农业合作化以后的新情况,对过去没有见过的事情,常常是不敢想,不敢做,信心不足,顾虑重重。“为了克服各种各样的保守思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农村中以四十条纲要为中心,进行一次生产建设问题的大鸣、大放、大争。”这样,此前已经在农村中开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大辩论,其主要内容就转变为在全体农民中学习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与此同时,按照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的要求,在农村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这实际上成为“大跃进”的先声。

“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各样的高指标,而这些高指标的提出,又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一直是一代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自然也不例外。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曾不无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无疑希望早日改变这种局面,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然而,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差、底子薄,如果按照正常速度一步步来,自然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促使毛泽东认为,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较量中赢得比较优势,慢腾腾地进行建设不行,一般的速度也不行,唯有一个较高的速度,唯有实现跳跃式发展,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1956年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中国的反右派运动,更是使毛泽东坚定了这种看法。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苏联走过的弯路避开,比苏联搞的速度更要快一点,比苏联的质量更要好一点的”的问题。

这年11月,正值十月革命40周年。受苏共中央的邀请,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庆祝活动,同时参加64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此时的毛泽东心情很好。一是他觉得反右派斗争完全是群众性的,并且取得了完全胜利,通过这场运动把群众发动起来了;二是莫斯科会议上,苏共原来准备了一个《莫斯科宣言》的稿子,中心内容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问题,后来中共中央重新起草了一个稿子,同原来的面貌不一样,并被会议基本上接受了。这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威望很高,随同出访的杨尚昆在其日记中写道:“今天主席出席在纪念会上,大受欢迎。主席一出场,全体即起立致敬。下午大会时,主席第一个讲话,全场起立。讲话中不断的鼓掌,讲完了全场又起立,为纪念会致最高敬意的表现。其余各兄弟党代表讲话,都是鼓掌没有起立。”《杨尚昆日记》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对这个会议非常满意。加上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毛主席这时确实感到胜利在我们一边,提出东风压倒西风,超英赶美。特别是他相信在中国党领导经济建设,能够有更快的发展。”《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11月6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上,不但大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竞赛的问题,而且还明确地提出苏联“在15年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的目标。这给毛泽东以很大的启发,在征得国内其他领导人的同意后,他明确提出中国将用15年的时间赶超英国。

11月17日,毛泽东在邓小平、彭德怀、乌兰夫、陈伯达、杨尚昆、胡乔木和中国驻苏联大使刘晓等陪同下,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等候在这里的3500多名中国留学生。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全国六亿四千万人一起动手,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我们的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是很轻易的,问题很复杂。你们看过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没有?现在新的四十条出来了。我们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内使全部合作社在生产和消费上都超过富裕中农。我曾和不少的省委书记、地委书记谈过话,问他们能否做得到?他们都说完全可能,有的还说能超过。我们现在生产力还很低,钢只有520万吨。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将有1200万吨。再过一个五年计划,钢的产量可以到2200到2400万吨。到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就会有4000多万吨。我问过波立特同志,再过十五年英国的钢产量可以到多少?他说现在是2000万吨,再过十五年顶多达到3000万吨。那么,再过十五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那时候世界的面貌就要大大改变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758页。这是毛泽东首次公开提出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

在第二天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出了中国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产量等方面赶上英国的问题。他说:“同志们,我讲讲我们国家的事情吧。我国今年有了520万吨钢,再过五年,可以有1000万到1500万吨钢,再过五年,可以有2000万到2500万吨钢;再过五年,可以有3500万到4000万吨钢。当然,也许我在这里说了大话,将来国际会议再开会的时候,你们可能批评我是主观主义。但是我是有相当根据的。我们有很多苏联专家帮助我们。中国人是想努力的。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2000万吨钢,再过十五年,可能爬到年产3000万吨钢。中国呢?再过十五年可能是4000万吨,岂不超过了英国吗?那么,在十五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从此,“超英赶美”成为“大跃进”运动的著名口号和重要目标。

11月21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11月25日,《人民日报》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通过《莫斯科宣言》发表题为“伟大的革命宣言”的社论,把中国将用15年的时间超过英国的信息公开透露出来。社论说:“赫鲁晓夫同志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演说中说,在十五年以后,苏联将在按人口计算的产量方面超过美国。可以预期,在同一期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中国可能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到那个时候,社会主义阵营将在和平竞赛中把帝国主义阵营更远地抛在后面。”

12月2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国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开幕式致祝词时,正式公布了这个口号。他说:“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期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于是,钢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就成为工业领域“大跃进”的重要目标。

1957年12月8日,毛泽东在约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中,特地讲到了15年赶上英国的问题。他说:以15年或稍多一些时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是可能的。英国原来是挂头牌的,现在挂二牌了。英国电力现有900多亿度,2400万千瓦;我们只190亿度,400多万千瓦。我们如果有年增182%的速度,就能在15年后赶上英国。我国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可以用来发电,英国水利资源则很少。英国1956年产煤22000万吨,但挖得差不多了,据说再挖20年就会挖完;我们1956年产煤12000万吨,今后可发展,我国地下资源丰富,煤矿就够挖3000年。1956年英国钢铁已达2100万吨,我们1957年是520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1962年)可达1200万至1500万吨,到1972年可能超过4000万吨,英国是不能达到这个水平的。

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跃进”,毛泽东从莫斯科回国后,相继在浙江杭州和广西南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1956年的反冒进作了新的批评,并且在部署加快农业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加快工业发展速度的问题。

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其中要求县级以上党委要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第一条就是工业,并规定了抓工业工作的产量指标、产品质量、新产品试制、新技术、先进定额、节约原材料等14项内容。他提出,从今年内起,中央和省、市、自治区党委都要着重抓工业,抓财(政)金(融)贸(易),一年要抓四次,再不抓,15年赶上英国的口号就有可能要落空。《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同时规定:“各地方的工业产值(包括中央下放的厂矿、原来的地方国营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不包括中央直属厂矿的产值),争取在五年内,或者七年内,或者十年内,超过当地的农业产值。各省市对于这件事要立即着手订计划,今年七月一日以前订出来。主要的任务是使工业认真地为农业服务。大家要切实摸一下工业,做到心中有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还提出了生产计划三本账的问题。所谓三本账,是指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是对外公布的;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是对外不公布的。地方也是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账,这是地方必成的;第二本账是地方期成的。所谓三本账的做法,为后来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的提出开了方便之门。

既然要在15年左右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赶超英国,因此“大跃进”启动后,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时,就改变过去那种立足上年的实际情况制订下年计划的方法,而是采取倒算的方法。即先定15年赶超的目标,如15年后英国的钢产量将在现有2100万吨的基础上,发展到4000万吨左右,中国在15年以后要达到4500万吨才能赶上或超过它。1957年全国的钢产量只有535万吨,那么5年后起码要达到1500万吨;然后翻一番,10年后达到3000万吨;到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即15年之后再翻一番,达到4500万吨。这样一来,未来5年钢产量必须增加1000万吨,每年就应该增加200万吨。

按照这样的倒算法,1958年的钢产量起码要增加150万至200万吨。为此,1958年1月24日,国家经委拟订的1958年经济计划(草案)提出,1958年的工业(不包括手工业)总产值按1957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为7474亿元(其中工业6437亿元,手工业1037亿元),比1957年增长139%。在总年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为3566亿元,增长188%,消费资料的生产为3908亿元,增长97%。在主要产品的产量中,计划比1957年的增长数为:电力2245亿度,增长18%;原煤15072亿吨,增长172%;原油155万吨,增长74%;钢6248万吨,增长192%;氮肥906万吨,增长337%;水泥7656万吨,增长154%;交流发电机2512万千瓦,增长1076%;棉纱520万件,增长127%;棉布528亿米,增长58%;机制纸和纸板1042万吨,增长171%;其他如机械工业、农机新产品等的增长也都在30%—50%。这个计划在这年2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被认可,这就是后来中央的第一本账。

南宁会议后,全国就已经出现了“批右倾争跃进”的浪潮。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提出“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把“大跃进”的口号推向各行各业。

在“大跃进”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又于这年3月3日发出《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指示》,要求在运动中开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民大辩论,实际上是要以此肃清“大跃进”的思想阻力。指示认为:“只要发动起群众性的反浪费、反保守运动,就可以有力地揭露出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上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危害性,就可以迅速地打掉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和娇气,就可以进一步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提高群众的觉悟和积极性,使干部和群众真正打成一片,就可以用同样的人数和同样的财力、物力,办出比原定计划多百分之几十以至数以倍计的事业。”指示断言,在这场运动中,会不断出现惊人的奇迹,出现各种平日难以达到的先进的速度和先进的指标,树立各种先进的典型和旗帜,原来设想和安排好的平衡,也会不断被万马奔腾的群众运动所突破。因此,“我们应当欢迎和赞扬群众在各个战线上的跃进,促进落后的部分赶上去,力求在先进的基础上达到新的运动的平衡,并且审订原来的规划。”《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第202—203页。随着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简称“双反运动”)的展开,“大跃进”运动向纵深发展。

紧接着,中共中央又在成都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地方负责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对主持1956年反冒进工作的中央领导人,再次作了不适当的批评。也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共国家经委党组报送了《关于1958年计划和预算第二本账的意见》,原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被大幅度提高,作为中央的第二本账。规定工业产值为9038亿元,比1957年增长33%;基本建设投资175亿元,增长42%;钢为700万吨,增长355%,商品钢材5411万吨,增长27%;煤炭16737亿吨,增长301%;发电量246亿度,增长293%;木材30951万立方米,增长189%;水泥1010万吨,增长51%;金属切削机床5万台,增长986%,交流发电机77万千瓦,增长1575%,载重汽车21100辆,增长1813%;氮肥995万吨,增长468%,棉纱560万件,增长213%。此外,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计划也大幅度增长。用报告中的话说这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国家经委党组提出的这个意见,并得到了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批准,这就标志着整个国民经济都纳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最后一次总动员。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工作报告。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完整地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报告中还提出:将使全国的大中城市都成为工业城市,并在那些条件具备的地方逐步建立新的工业基地,使全国的县城和很多乡镇都有自己的工业,使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至大多数专区和县的工业产值都超过农业产值,并将之作为技术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条总路线所规定的内容,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它是在对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形势作了过高过好估计的情况下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过度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于是,贪多求快就压倒了好和省,并成了“大跃进”的主要特征。

按照“快”的要求,各工业主管部门在向大会提供的工作报告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工作赶超计划和时间进度。

冶金工业部提出,1959年的钢产量达到1200万吨以上,1962年达到3000万吨以上,1967年达到7000万吨以上,1972年达到12亿吨以上,是完全有把握的。也就是说,5年可以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该部负责人在大会的发言中说,钢产量15年赶上美国的预计“没有什么浪漫主义的成分,这种预计,是地道的现实主义的”。因为1962年达到产钢3000万吨的指标,是根据正在建设、将要建设的钢铁厂的具体进度计算出来的,“这种计算既没有‘凭空估计’的成分,而又比较充分地考虑到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因而与其说它是先进的奋斗目标,倒不如说它还是带有多少保守性质的指标”。发言还说,钢产量经过5年肯定可以跃进到3000万吨,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年跃进到7000万吨,然后又过5年跃进到12亿吨就比较容易了,因此,钢铁工业15年赶上美国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目标。“如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那么我们可以设想:1962年钢的水平达到3500万至4000万吨,从而赶上美国的时间将要更快一些。”

化学工业部提出,只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彻底地走群众路线,几种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是完全能够在15年内赶上和超过美国的。以化学肥料工业为例,美国1957年的产量为2800万吨,1952年至1957年的5年间平均发展速度为87%,以今后每年的发展速度为5%推算,到1962年可能达到3580万吨。我国1957年生产化学肥料80万吨,1962年按第二本账计划达到3000万吨,每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06%,预计实际执行的结果可能还会大大超过,达到4000万吨。原因是:第一,这个计划是按全国只有一半的专区和县建立肥料厂计算的,按照各省、市、自治区的计划,1962年化学肥料的水平是4500万吨;第二,化学工业部正在研究设计一种规模更小、投资更省、生产过程更简单、适合于区乡普遍举办的小型氮肥厂。因此,化学肥料的产量在5年内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是大有希望的。

纺织工业部也“拟出了一个规模宏伟的第二个五年的纺织工业发展规划”:棉纱1200万件,棉布36亿匹,毛织品13亿米,麻袋25亿条,人造纤维15万吨,蚕丝325万吨。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纺织工业每年递增的速度为23%。1962年棉纱和棉布的产量将超过美国,“至于英国那就远远地被抛在我们后面了”。毛纺和化学纤维的产量估计在7年内也可以赶上英国。到1962年,全国人口平均两人有一匹布,将比现在的18市尺提高3倍。到那时候,全国人口每人平均约有一套毛线衣,城市的青壮年每人平均有一套料子衣服,城乡人民都有做客的外衣和节日的盛装,在布匹门市部不但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棉布、绸缎、麻布,还可以看到各种棉、毛、麻、丝、人造纤维和混纺交织品,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机械工业部则提出,各个方面的跃进,要求供应的设备不仅数量大,而且品种多,时间急,因此,“机械工业不能以寻常的速度迈步,而是要以革命的常规,三级跳、翻几番,向前跃进”。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机械工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必须达到50%左右,1962年的总产值要比1957年增加7倍,主要品种要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增加8倍,达到2万多种。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负责计划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曾专门分析了什么时候赶上英国和美国的问题,明确提出我国完全有可能在1962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内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就可能在1972年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理由是:假定今后5年内英国经济还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增长,如果大体以1941年至1956年平均发展速度或接近这个速度计算,到1962年英国的钢产量最多只能达到2600万吨,就算按英国自己所宣布的,也不过是2900万吨,而1962年我国的钢产量有可能跃进到3000万吨或者更多一些。其他如煤、铜、铝、化肥、机床和水泥产量都可以在5年内赶上或超过英国,电力和拖拉机产量在1965年前可以赶上英国,载重汽车产量1967年也可以赶上英国。至于美国,1957年秋开始出现经济危机,预料这次危机之后可能转入严重的萧条,其工业生产有可能在猛烈下降之后,出现较长期的停滞状态。1957年美国的钢产量约1亿吨,即使它经过此次危机和停滞阶段转入恢复和上升,但由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缩小,社会主义力量的更加强大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也很难达到过去那样高的发展速度。预计到1972年,我国的钢产量即将达到1亿吨,而且还可能再多一些。因此,即使美国钢产量在过去1亿吨的基础上再稍有增长,那么到1972年或者稍多一点的时间内,我们仍然可以赶上当时的美国。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批转发中共国家经委党组新提出的关于1958年第二本账的报告。这个报告修订了成都会议提出的指标,原煤的产量由16737亿吨提高到18052亿万吨;生铁由800万吨提高到835万吨;钢由700万吨提高到715万吨;木材由3095万立方公尺提高到3165万立方公尺;金属切削机床由5万台提高到6万台;发电机由77万千瓦提高到98万千瓦;电动机由340万千瓦提高到400万千瓦;变压器由700万千伏安提高到850万千伏安;排灌机械由270万马力提高到300万马力。工业和手工业总产值由904亿元提高到915亿元,增长速度,由1957年的33%提高到34%。铁路货运量由34亿吨提高到35亿吨,增长的速度由1957年的24%提高到27%。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计划也大幅度增长。

5月17日,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讲话,特地谈到了高速度的问题。他说:我们的口号,多些,快些,好些,省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提前到来。苏联的老底子是1913年时的400万吨钢,从1917年到1920年三年内战不算,从1921年算起到1941年6月,共20年加半年,他们搞了1800万吨,就拿这点钢打败了希特勒。苏联20年半比老底子增加了1400万吨钢。我们不要那么多时间。几千万吨钢我兴趣还不大。1962年我们钢3000万吨,一说3500万吨,还有一说4000万吨。8年加5年,13年,我们的老底子不是400万吨,只有90万吨。这些钢主要是日本人搞的,其次是蒋委员长。蒋介石实在不高明,他搞了20年加满清张之洞的老底子才搞了4万吨,蒋不灭亡实无天理。我们13年增加不是1400万吨而是3000万吨,所以说事在人为。

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后,超英赶美的时间进一步被提前,计划指标继续拔高。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钢指标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711万吨提高到800万至850万吨。6月7日,冶金工业部向中共中央报送了《1962年主要冶金产品生产规划》,其中预计1958年钢产量为820万吨,1962年为6000万吨。这样,1962年的新指标比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3000万吨又翻了一番。6月12日,中共国家经委党组向中共中央报告说:地方冶金工业的“跃进”指标,已大大超过了“二五”计划的第二本账。计划今年兴建小高炉12694座,大部分年内可投入生产,地方铁产量今年可达440万吨,比去年增长79倍,钢产量可达200万吨,比去年增长25倍。根据地方冶金工业的飞跃发展,估计明年全国钢产量可比今年预计完成数翻一番。

这些材料进一步增加了毛泽东超英赶美的信心。6月22日,他在冶金工业部的报告上亲笔批示道:“只要1962年达到6000万吨钢,超过美国就不难了。必须力争在钢的产量上在1959年达到2500万吨,首先超过英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8页。这样,赶超英国的计划大大提前,由原定的15年变成了两年。

6月中旬,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财政部对各部门向中共中央汇报的指标作了研究之后,由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该要点乐观地估计:“现在看来,以钢铁为主的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可能不用3年赶上和超过英国,农业发展纲要有可能3年基本实现。”要点提出,为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1959年有决定意义,必须争取1959年有一个比1958年更大的跃进,例如工业方面,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争取达到2500万吨,超过日本、超过英国。《要点》还提出了一个超英赶美的具体时间表:“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大大推进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为在十年内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打下基础。”这个《要点》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认为它是一个值得认真一读的好文件。

6月17日,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向中共中央政治局作了《两年超过英国》的报告。报告对1958年的经济状况作了过高估计,认为工业比上年可增长50%以上,钢产量将达到1100万吨,煤将达到21万吨,发电将达到280亿度,金属切削机床将达到77万台,棉纱将达到600万件。报告估计195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除电力外,生铁、钢、原煤、铜、铅、原油、水泥、化肥、金属切削机床、棉纱等等,都将超过英国的水平。毛泽东为此批示道:“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只要1959年达到2500万吨,我们就钢的产量上超过英国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278页。从这段批语中,足见毛泽东当时兴奋的心情。

就这样,作为1958年工业“大跃进”主要指标的钢产量不断攀升。6月18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达到1100万吨。基于1957年钢产量是535万吨,如果1958年翻一番的话,则为1070万吨。这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达到1100万吨,对外正式公布时称翻一番,为1070万吨。

要实现工业生产的“大跃进”,除了现有企业充分发挥潜能,加大生产任务外,更主要的是必须迅速新建和扩建大批的工矿企业,加快基本建设。

这年2月,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1958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确定这年基本建设总投资为1457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78%。计划继续施工和开始施工的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共有1185个,其中,工业建设项目716个。在工业建设项目中,冶金工业项目57个,重要的有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工业基地,太原、石景山、重庆、昆明、大冶、马鞍山等钢铁厂,这些企业有的属于扩建,有的属于新建。电力工业为119个基建项目,重要的有北京、太原、包头、兰州、抚顺、洛阳、武汉、江苏望亭的火电站,浙江的新安江和百丈漈、云南的以礼河、辽宁的桓仁和大伙房、湖南的柘溪、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的紫坪铺、北京的下马岭、福建的古田、广东的流溪河、安徽的梅山和响洪甸等水电站。此外,燃料工业基建项目有232个,机械工业有77个,化学工业有23个,建筑材料工业有33个,轻工业有39个。

别无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职工精简

别无选择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职工精简

作者:佚名类型:都市状态:已完结

1961年代初,中国遭遇严峻的粮食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加大粮食征购量,继续挖农民的口粮;要么城市人口下乡,...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