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蚂蚁文学 > 资讯 完整版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习近平李克强)小说精彩章节手机内免费试读

完整版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习近平李克强)小说精彩章节手机内免费试读

时间:2019-04-13 09:04:15编辑:涵菡

独家新书《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是来自佚名最新写的一本职场风格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习近平李克强,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下面是简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06 第六章 “互联网+”协同制造典型实践 免费试读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互联网及IT、软件等企业积极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新模式、新业态,如协同制造、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其中协同制造在装备、家电行业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主要集中在研发、供应链、生产等环节。智能制造在装备、消费品、原材料等行业也得到了扎实推进。个性化定制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模式之一,在服装、家居、家电等行业应用较广,甚至以大批量生产为特点的钢铁行业也在探索个性化定制。装备行业的服务型制造应用较深入,很多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本部分共有10个“互联网+协同制造”方向的案例,涵盖装备、消费品、原材料、互联网等领域。从这些企业的探索来看,“互联网+协同制造”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理念与战略并行,规划跟进。即注重将“互联网+”理念与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密切结合,形成具体规划扎实推进,实现从发展理念、生产流程到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的全方位变革。二是打造跨界融合的生态体系。不同领域企业以智能产品、“双创”平台等为依托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三是授人以渔,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即基于在实践中所了解的本领域共性需求,将自身成功模式和经验加以固化并扩散,积极向“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企业转型,深入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案例11航天科工: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互联网+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肩负探索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历史使命,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开放整合航天科工与社会资源能力,建设运营世界第一批、我国第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航天云网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要措施,针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四类模式,构建“四类平台业务+三项关键技术+二项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能力+一系列生态系统配套服务”的“4+3+2+1”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拥有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在装备制造与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尖端的产业技术优势,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和能力。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航天科工所属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部署,倾力打造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航天云网公司主要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基础、以生产***为桥梁、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服务为支撑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二)项目情况

航天云网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以构筑全球领先的国家制造业体系为企业使命,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和全要素的生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要战略举措,基于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云制造”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依托航天科工雄厚的创新和制造资源,整合社会优质产业资源,构建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为特征,适应互联网经济与新型工业体系的航天云网生态系统,建设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主平台,成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

二、主要做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各国竞相抢占的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航天科工主动肩负探索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历史使命,承担维护国家制造业***的社会责任,全力打造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航天云网平台,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企业双创基地建设、实现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航天云网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设立公司研发中心和总体研究部,系统研究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牵引航天云网平台建设。公司作为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单位,进一步研发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云制造”核心技术。同时,围绕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加快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重点开展面向工业制造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在工业大数据应用,生产设备智能制造系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专业技术支撑能力。

航天云网公司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着力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支撑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编制和验证工作,抢占技术制高点。已发布《云制造术语》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航天科工集团标准制定,已编制完成《云制造服务平台术语》《云制造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要求》《云制造服务平台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管理要求》等集团标准,正在开展智能工厂服务架构、云生产服务、云制造资源能力服务、云协作管理等集团标准制定,并积极申报国家及国际标准。

(二)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强化航天云网顶层设计,深入开展航天云网商业模式论证研究,重构航天科工产业竞争优势和能力,培育发展“互联网+”发展新经济业态。系统研究航天云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产品服务体系,拓展航天云网线上平台支撑和线下服务的产业链条。进一步策划资本运作方案,以商业模式为指引,启动公司收并购、子公司设立、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基金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商业模式落地实施,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交易结构和业务流程。

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航天云网公司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国际化企业四类典型客户,提供四类服务模式:小微企业服务模式,促进创新创业企业向正常经营转化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从同质化的工业2.0向专业化的工业3.0提升;大企业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从专业化的工业3.0向智能化的工业4.0提升;跨国企业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从本土型向跨国型迁移提升。

航天云网商业模式总体结构

(三)推进三大平台建设

航天云网着力建设三大平台体系,包括:航天云网门户平台、专有云平台、智慧企业运行平台,构筑航天云网“互联网+”新经济业态平台体系,提供航天云网统一门户服务,为用户搭建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并为大客户提供定制化门户,包括企业级专有云、区域工业云、行业网、政府服务平台、园区云等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保障各类用户工业互联网平台定制化应用,为各类用户实现高效稳定的互联互通。一是航天云网门户平台,打通航天科工与社会市场资源,建设实体企业双向服务的枢纽和桥梁,促使社会用户分享航天科工优势资源。二是专有云平台,在航天科工内部实行资源软整合,确保各项业务具有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突出各专业龙头单位牵引支撑作用,实现航天科工整体利益最大化,夯实核心竞争力。三是智慧企业运行平台,优化航天科工内外部资源配置,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对于经营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自适应能力,高效、优质地满足各类用户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需求。

(四)大力开展创业创新

航天云网作为航天科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支撑平台,以“一网三平台、线下多中心、四众一生态”为重点建设内容,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推进面向航天科工内部双创的专有云众创空间,以及面向社会双创的航天云网众创空间建设,开放共享航天科工雄厚的产业资源,引领社会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形成以航天科工为龙头企业,引导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双创体系。

一网三平台:以航天云网作为基础支撑,着力打造面向科工集团内部的专有云双创平台、面向央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对社会开放的公有云双创平台等三大网上载体,集聚线上资源,基于航天云网有效支撑内部双创、央企双创与社会双创。

线下多中心:航天云网双创示范基地将依托航天科工现有线下资源,打造北京中关村、江西南昌、四川成都、广东深圳等线下科创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北京雍和航星园、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等既有众创空间,联合优质央企双创资源,建立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区域中心的多点互动的“航天云网”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布局。

四众一生态:强化“互联网+智能制造”特色,完善金融服务、专家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制造与试验检测服务、国内国际营销等配套服务体系,全面支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模式开展,构建集聚政府、央企、高校、社会等各类双创资源的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创业结合、制造服务结合的新型双创生态。

(五)实施智能制造示范

充分发挥“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围绕智慧云制造模式理念、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联合航天科工集团有关单位开展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建设,形成智能制造系统工程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工程服务。主要以智能化改造服务为核心,以工业软件产品为重点,以物联网技术、智能硬件、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和服务为拓展方向,形成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解决方案。

在智能工厂改造方面,研究制定了航天科工集团“三哑”(哑设备、哑岗位、哑企业)定义和分级标准,论证形成了集团公司“三哑”改造总体方案,开展机加类设备三哑改造试点实施工作,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促进企业制造业务与云端联通,实现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全面推进集团公司智能制造改造实施,并以集团公司试点项目为示范,开展面向社会智能制造改造服务业务。

在工业软件研发方面,开发基于自主可控的工业基础软件、云平台软件和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软件,提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自动化、流程管理等环节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六)建设工业品B2B电商平台

重点打造服务于工业品的B2B电商平台,提供工业品线上产品营销与采购协作服务,助力制造业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市场服务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营销和采购效率。同时,提供闲置物资线上易物交易及装备设施租赁服务,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航天科工集团全面推进所属单位产品和服务上线,充分利用平台功能,开展产品营销和集中采购业务。航天科工近期发布了430亿协作采购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采购机制改革,实现集团公司“采购公开化、交易透明化”,面向社会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供应商,以协作采购需求拉动配套用户资源能力上线航天云网。

三、经验效果

航天云网平台功能快速迭代,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取得了市场客户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航天云网众创空间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支撑,取得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被工信部评为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航天云网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航天科工当选中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第一副理事长单位,航天云网担任联盟技术标准组组长单位。

航天云网上线一年,注册用户突破13万家,市场资源能力发布超过1.4万条,采购协作需求发布超过1.6万条,线上实现交易额52.55亿元,通过航天科工及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已实现软件工具93项、技术专利15089项、标准35793项、专家43名资源上线共享,面向社会提***业服务。

(一)构建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

航天云网公司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研究,探索建设“四类平台业务+三项关键技术+二项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能力+一系列生态系统配套服务”的“4+3+2+1”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以门户服务、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等四类平台业务板块为线上支撑,以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等三项关键技术为运行保障,以智能化改造、工业软件等二项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能力为线下基础,以金融、物流、征信、培训、法律、咨询等一系列生态系统配套服务为系统支持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支撑我国工业互联网功能规划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积累实践经验,开拓创新商业模式,支撑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持续发展。

(二)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创新智慧制造新模式

重点推进以云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探索构建航天云网加快构建智慧制造新模式,在航天科工集团内部开展先行先试,实现了“智慧云制造”技术成果产业化。依托航天云网平台的云协作、云设计、云生产、云资源等中心,提供全产业链环节业务的云端信息化业务平台及应用服务,在线获取平台各方共享的软件、知识产权、标准规范、专家等云资源,开展在线3D打印、工程仿真分析、软件评测、计量检测等工业云服务,促进企业制造需求与服务的供需对接,利用云PDM、云CAD、云CAE等专业设计分析软件支撑云端协同创新,推进云ERP、云MES、云CRP及云排产等软件应用,实现跨企业生产资源调配、企业能力与需求快速对接、云端远程实时创新协同、生产运营云端管理、产业资源共享互助,对于探索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实施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三)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市场拓展布局

市场主体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活力,航天科工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市场推广与应用,获得了各类市场主体的认可和肯定,营造了良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航天科工与江西、贵州、四川、黑龙江、辽宁、广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地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运营了贵州工业云,实现了贵州省工业要素和资源的高效整合共享;建设运营了康居网,打造家具产业集群,提升江西南康家具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运营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英语、德语、波斯语、俄语等版本国际云平台,逐步推进航天云网布局海外,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国界”的生产资源全球配置。

(四)推进资源能力共享协同,共建航天云网生态系统

积极参与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挥航天云网平台支撑主体作用,开放共享平台各方资源和能力,共建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航天云网生态系统。以航天云网公司作为生态系统核心层,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强化专业能力。发挥产业联盟资源软整合作用,针对航天云网不具备或缺乏基础的专业能力,联合航天科工内部及社会产业资源,形成生态系统紧密层,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广泛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单位,建立协作关系,促进航天科工与社会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协同,构建形成航天云网生态系统,有利于生态系统各相关方互利共赢,整合形成航天云网生态系统统一的产业服务能力,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通过航天云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激发创新创业发展活力,构建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制造业新业态,构筑起全球领先的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及产业体系,支撑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向着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

案例12海尔集团:海尔互联工厂,打造“互联网+工业”共创共赢生态圈

海尔集团公司

互联网时代,主动权由企业转向用户,且用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所以要求企业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从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从2005年开始,海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提出要把传统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2008年,海尔对整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同时在虚拟设计、实体制造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从模块化到自动化再到黑灯工厂,直到现在的互联工厂,海尔依托持续自主创新体系,经过10余年的持续探索,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实践和技术体系创新实践,初步构建了互联工厂生态圈体系和业务模型体系、家电业互联网工业具体的实施方***体系、实施策略及标准,为制造业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海尔创立于1984年,始终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经过30年的自我颠覆、破旧立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其总部位于中国青岛,在全球有24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66个贸易公司、6万多名员工,全球用户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是海尔集团模式转型全面变革的第10个年头,全球的营业额达到18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利润预计实现1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0%,5倍速于收入的增长。线上交易额从2014年548亿元增加到1577亿元,实现了近两倍增长。有100多个小微企业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22个小微企业引入风投,有12个小微企业估值过亿。

当前,海尔在册员工不到6万人,但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00万人次,已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后电商时代平台。目前,海尔平台上已聚集了4700多家外部一流资源,30亿元创投基金,1330家风险投资机构,103家园区孵化器资源,诞生1160多个项目。同时,海尔平台上近3800多个节点小微和上百万家微店正在不断努力推进资本和人力的社会化。

海尔模式创新不仅得到专家层面的权威认可,更有实践层面的成果验证。2011年,海尔并购日本三洋白电;2012年,海尔并购新西兰国宝级家电品牌斐雪派克;2016年6月6日,海尔全球化进程又开启了历史性的一页——海尔整合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不仅树立了中美大企业合作的新典范,而且形成大企业之间超越价格交易的新联盟模式。目前,海尔在全球布局六大品牌:海尔、卡萨帝、日日顺、AQUA、斐雪派克、统帅,从不同领域持续满足用户的最佳体验。

(二)项目情况

海尔提出的互联工厂,不是一个工厂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整个企业全系统全流程都要进行颠覆;互联工厂模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中商业模式和制造模式的变革实践。核心要抓住以下两点:

1.互联工厂的商业模式变革,本质就是以企业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创造有效需求,有效供给。海尔的实践就是“从硬件到网器再到生态圈”的共创共赢,即从产品到服务转型,通过产品变成网器,人机互联,用户全流程参与,形成用户圈,在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海尔生态圈平台,吸引攸关各方共同创造用户价值,实现共创共赢。具体做法上,海尔是通过从硬件到网器到生态圈的转型,构建了基于用户智慧生活场景,提供最佳体验的七大生态圈,比如从烤箱到烤圈,生态圈足够大后,对应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从卖硬件到靠服务和平台实现商业模式的变革。

2.制造模式的变革,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实现用户体验的无缝化、透明化、可视化;目前海尔有三种定制模式——模块定制、众创定制和专属定制,让用户可以全方位、全周期实现最佳体验。

海尔的大规模定制与传统定制的区别是:传统的定制还是硬件定制,一次性购买交易,海尔的定制是生活场景的定制体验,可持续迭代。如天铂空调,实际上是用户参与设计,在众创汇上发布需求,吸引一流资源进行虚拟设计,将碎片化需求整合,最终形成天铂一代,在网上预售后,全过程是透明可视的,到用户家里通过网器大数据又可实现一个持续的迭代,这就是众创定制。

海尔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互联工厂体系,构建了基于数字化互联互通平台构建的联用户、联网器、联全流程的三类互联模式,实现全球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定制产品,并通过定制的全流程可视化满足用户最佳体验。

二、主要做法

海尔从纵横两个维度具体实施互联工厂,也叫做“两维战略”。

海尔互联工厂“两维战略”

(一)纵轴即互联工厂的用户价值创新

颠覆传统的业务模式,建立“1+7”共创共赢新的生态系统。以用户中心,通过互联工厂将业务模式由大规模制造颠覆为大规模定制,满足用户最佳体验。对外从提***品硬件到提供智慧生活场景解决方案转型,构建1个U+智慧生活平台;对内整合用户碎片化需求,构建全流程7大并联平台,实现大规模定制。将顾客变成参与交互的用户、再创增值交互的用户圈,持续满足用户最佳体验。

“1”是U+智慧生活平台:从硬件到网器到生态圈转型,构建多样场景商务模式,提供智慧生活一站式服务,实现生态圈利益方共创共赢。从单一产品引领到整体解决方案引领,冰箱不再是冰箱,而是一个食品解决方案。每一个产品都要成为“网器”,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要融合进统一平台。通过统一交互平台、智慧家庭互联平台、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内容服务资源和第三方大资源在这个平台上与用户零距离交互,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服务方案。

“7”大并联平台涵盖从市场、研发、到采购、制造,再到物流、服务等全流程,通过全流程颠覆创新构建大规模定制能力:

1.交互定制(个性化定制)。搭建众创汇定制平台,从一次交易购买,到以用户为中心,攸关方、用户零距离交互,持续迭代升级,为用户创造生活场景的定制体验。目前此平台上通过3种定制模式(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快速满足用户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实现从交互、交易到交付的全流程定制可视化,用户实时体验产品创造过程,陆续推出场景定制、跨界主题/系列众创、高端个性定制等模式,逐步提升定制化产品比重。

2.虚实营销(电子商务)。搭建微店、ehaier等电商平台,通过微店和用户线上线下精准交互,把顾客转变为用户,做用户碎片化需求整合,形成共创共赢用户圈。用户订单通过微店直达工厂,解决原来企业压货给客户,客户促销低价卖给用户的问题。

3.开放创新(协同研发)。搭建HOPE平台,从瀑布式研发到迭代式研发,快速进行创意转化,全球20万网络资源在开放的HOPE平台上,和用户零距离交互,世界变成我的研发部。让用户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设计者,并且平台上不同类别的用户自动聚集,形成不同的用户圈(空气、食品、水、……),各用户圈间并联,就可以将用户的需求送达全球280多万的专家和资源,平台创意数从600到13000+指数级增长,每年成功转化的创意项目数也达到200多个。

4.模块采购。搭建海达源模块商资源平台,实现一流资源无障碍进入,与用户需求零距离交互,事前协同设计,从采购零件到交互模块化解决方案,快速提供个性需求解决方案。在平台上,海尔向全球一流模块供应商发布用户需求,模块商凭借满足需求的模块解决方案无障碍进入平台抢单。

5.智能工厂。由企业为中心的生产,到用户信息直达工厂,用户驱动精准、高效、大规模柔性生产,快速响应,并通过透明工厂交互迭代。解决原来大规模流水线柔性不足、定制成本高的问题。基于模块化的柔性布局、智能生产,解决个性定制成本高、效率低问题,实现互联工厂成本优于传统制造模式,在高精度的前提下实现了高效率。基于以iMES为核心的五大系统集成,构建智慧排产、智能生产、智慧物流、虚实融合等模式,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解决传统制造响应周期长、产品升级慢等问题,实现OTD由原来21天降低到7天,同时实现工厂全流程开放透明、可视,用户由使用者变为“设计师”和“参与者”。

6.智慧物流。搭建日日顺智慧物流平台,从送装一体到四网融合再到用户交互体验的移动服务平台,通过自创业的车小微,实现按约送装,无处不达的最佳服务。建立“送装同步→3H极速达”高差异化末端配送网,已经实现全国覆盖到村入户、按约送达、送装同步的服务能力,服务产品及标准也由“24H按约送达、送装同步”向“3H极速达”不断升级。

7.智联服务。搭建智联服务平台,从用户报修被动维修服务到智能网器的主动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全流程服务的持续迭代。为用户提供全周期全流程的服务:智能网器自诊断,主动服务,服务兵抢单,用户评价。解决原来售后存在的报修难、乱收费、回访烦等痛点。

(二)横轴即互联工厂的企业价值创新

建立持续引领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互联工厂共创共赢生态圈平台搭建,核心分为4个层次:

1.模块化。这是个性化定制的基础,产品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将零件变为模块,通过模块化的自由配置组合,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海尔从2008年开始探索模块化,通过制造的模块化倒逼全流程的模块化进而保障智能制造的达成,具体从以下三点展开:通过总装的SKD剥离倒逼模块设计,实现由零件到模块;通过模块的设计划分来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通过大资源整合,吸引全球一流模块商事先参与模块设计,实现模块的竞争力和引领。

2.自动化。海尔理解的是互联自动化,通过用户个性化定单来驱动自动化、柔性化生产。互联自动化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攸关方事先并联交互,实现用户驱动下的设备联动、柔性定制体验。如通过互联自动化实现了按定制需求快速柔性无人配送,建成全球首创的门体智能配送线,通过400多个RFID、1000多个传感器,将门体线与总装线、用户个性化定单互联起来,实现按用户个性化需求配送门体。

3.数字化。通过以iMES为核心的五大系统集成,实现物联网、互联网和务联网三网融合,以及人机互联、机物互联、机机互联、人人互联,最终让整个工厂变成一个类似人脑一样的智能系统,自动响应用户个性化定单。具体来说,海尔数字化架构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执行iMES系统,系统上通过iMES驱动ERP、iWMS、PLM(包含CAD/CAPP/设计仿真、制造仿真)、Scada(设备监视、控制)五大系统集成;业务上通过数字化互联,实现制造、研发、物流等全流程紧密的互联互通。通过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和现场智能化硬件的连接,构建了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制造模式,实现从管理、研发、生产、物流的数字化管理,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4.智能化。主要有两方面:产品越来越智能,可以自动感知需求,用户习惯等,实现自控制、自学习、自优化;工厂也越来越智能,通过三类互联、大数据分析等,可实现不同的定单类型和数量,生产方式可以自动优化调整。例如,海尔天樽空调通过内置的智能Wi-Fi模块实现产品运行数据的实时在线采集。通过对大数据分析,对问题会自动预警,预警信息通过内置智能Wi-Fi模块,使用户家中的Wi-Fi网络,将信息传送至海尔云平台。海尔云平台接到预警信息后,会自动给用户推送提醒短信,同时给服务兵触发服务信息,服务兵抢单后提供上门服务。

工厂智能化方面,例如,胶州空调互联工厂初步布置了12000多个传感器,每天产生的制造大数据超过了4000万条,通过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对整个互联工厂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异常实时预警。

三、经验效果

(一)海尔实施互联工厂的成果、实施成效

海尔实施互联工厂总体经济效益明显,互联工厂整体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以上,交货周期由21天缩短到7—15天,能源利用率提升5%。

海尔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互联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努力从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目前,海尔已累计完成5大产业线、28个工厂、800多个工序的智能化改造,建成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洗衣机、青岛热水器、胶州空调等七大智能互联工厂。海尔通过搭建智能制造平台,并用网络手段使互联工厂“透明化”,让大规模制造向着个性化定制转型,将用户、创客、模块商等利益攸关方融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最终形成“产消合一”的消费链条。

在互联工厂的探索之上,海尔又推出行业首个透明工厂,向全世界开放互联工厂;现在,透明工厂可以让全球用户实时查看到海尔制造的实时场景,让全球用户都能够全流程参与到海尔产品的设计、生产环节中。海尔互联工厂实现了用户下单直达工厂,线上生产的每个产品都有用户,下线后直发用户,满足了用户全流程无缝化、可视化、透明化的最佳体验。

2015年4月,海尔集团首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6月,海尔互联工厂项目首批入选2015年工信部智能制造标准专项项目;7月海尔互联工厂被确定为国家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综合示范项目,是白色家电领域唯一。

海尔互联工厂的领先性也得到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可,海尔作为中国唯一企业参加“IEC全球研讨会”发布互联工厂模式,并纳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未来工厂***》。

2016年3月10日,海尔发布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支持大规模定制的首创互联网架构软件平台COSMO。COSMO平台解决了用户和互联工厂资源零距离交互、参与定制全流程的问题,平台对服务提供者、开发者实现价值回馈,从而构建共创共赢的生态架构。

COSMO平台强调的是高精度下的高效率,即先抓用户精准需求,再通过互联工厂柔性、高效率满足需求。这一过程很好地诠释了海尔对“产消合一”两层含义的理解,一方面,实现生产与消费合二为一;另一方面,让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通过按需定制实现有效供给,有力践行国家“供给侧改革”。

(二)先进性以及成功经验

海尔互联工厂模式为家电业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提供了借鉴和示范作用。

海尔互联工厂的核心是与用户零距离,从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经济模式颠覆为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经济模式,高效率、高精准地满足用户最佳体验。以前大规模制造时代串联的供应商,同步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被整合形成并联资源生态圈,与终端用户之间零距离互联,从而打通整个价值链,形成高效运转的消费生态圈,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互联工厂为中国家电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借鉴经验,带动整个产业链及其他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具备质量、技术竞争优势;海尔互联工厂的实践同时是海尔的自我颠覆、涅槃持续升华,实现家电行业的引领。海尔管理创新模式是互联工厂和U+智慧生活平台先进性的基石。其先进性表现在扁平化的平台组织架构、用户付薪机制和全流程并联式的流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使得各工厂成为一个小微公司,各工厂与用户直接交互;用户付薪让全流程各部门实现自我管理,更接近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全流程并联模式使得用户的信息可同步传递到设计资源、供应商资源、物流资源以及全流程的小微工厂,同时来交互、满足用户需求。

以上是海尔在互联工厂上探索和实践,下一步还将继续以用户为中心,为更快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体验持续提升互联工厂竞争力。聚焦互联工厂持续迭代升级:七大互联工厂样板,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以及海尔互联工厂建设规划,陆续将建成黄岛滚筒、天津波轮等智能互联工厂。老工厂根据定单规划,投资上基于事先算赢原则,参照新工厂成熟模式进行硬件改善和软件升级,按照分工序分步迭代复制,整厂逐步迭代升级的策略进行升级。海尔也将锁住引领目标,建立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互联工厂体系,核心是打造虚实融合的平台,不断的夯实平台,最终要做到企业和用户真正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用户的最佳生活体验。对用户来说,大规模地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真正地实现用户和企业的零距离;对企业来说,打造互联工厂新模式,颠覆现有家电行业的制造体系,实现行业引领;从国家层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的经验,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

案例13沈鼓集团: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助力沈鼓集团服务转型升级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为己任的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沈鼓集团十分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于2012年提出了“由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发展战略。2015年,作为沈鼓云规划的八大平台之一,沈鼓集团测控公司率先发布了沈鼓云服务平台,希冀以此平台打通沈鼓服务全流程,打造流程工业设备云医院。云服务平台实践了“互联网+生产***”模式,现已在线并行接入遍布全国的260多台大型装备的实时数据。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心会同沈鼓设计、制造、试产、故障诊断专家组,为用户提供实时远程在线监测服务,并为服务签约用户提供故障事件筛查预警、月度运行报告和突发故障诊断等预知性维修增值服务。

一、基本情况

(一)沈鼓集团介绍

沈鼓集团是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为己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其前身沈阳鼓风机厂始建于1934年,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等8个系列300个规格的风机类产品,高压给水泵、强制循环泵、核泵等51个系列579个品种的泵类产品,45个系列400个规格的往复式压缩机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空分、天然气输送、制药、制酸、国防、环保等领域。目前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力量雄厚、工艺装备精良、产品质量最佳、竞争力较强、经营效能较高、设计和制造技术始终居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并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沈鼓集团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十几个领域创造了数百台(套)中国第一。沈鼓集团不断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家空白,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国家砝码”的美誉。2014年,沈鼓集团荣获了中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

沈鼓集团十分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响应国家的整体产业规划,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于2012年提出了“由制造向服务转型”的发展战略。作为战略转型重要一步,沈鼓集团于2012年与在线状态监测行业的领先公司深圳格鲁森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沈阳鼓风机集团测控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合资的形式,进行装备制造业的基因改造。引进了技术、人才和互联网思维理念。

(二)沈鼓云介绍

2015年,在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沈鼓智造2025”的宏伟规划——建立“沈鼓云”。沈鼓云规划了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制造平台、营销平台、工程平台、物流平台、数据平台等八大平台,将逐步实施。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客户终身价值管理,创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提高客户的经济效益。

作为沈鼓云规划的核心平台之一,沈鼓测控公司以自主研发和实施机组监测系统SG8000和远程监测中心为基础,率先实施了沈鼓云服务平台,希冀以此平台打通沈鼓服务全流程,打造流程工业设备云医院。2015年3月,沈鼓云服务平台一期正式上线发布。沈鼓云服务平台是沈鼓集团的现代工业型服务转型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平台,对于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提升用户经济效益、提升沈鼓自身技术能力等具有现实、长期、深远的意义。

(三)沈鼓云服务平台的成效

沈鼓云服务平台现已在线并行接入遍布全国的260多台大型装备的实时数据。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心会同沈鼓设计、制造、试产、故障诊断专家组,为用户提供实时在线监测服务,并为服务签约用户提供月度报告(343份)、季度(87份)和突发故障诊断报告(12份)等增值服务。“沈鼓云”移动App为用户提供报警和事件信息推送,机组状态信息浏览以及服务报告推送功能。

二、主要做法

沈鼓云服务平台实施之前,沈鼓用户的机组状态监测信息是分散的,本地的,沈鼓只能提供被动服务,即用户有问题通知沈鼓来进行服务,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沈鼓强大的技术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用户的问题处理也难以达到用户期望的相应速度。项目实施后,沈鼓借助远程监测手段,为用户提供主动的、预知性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沈鼓专家的技术实力逐步发挥,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预知***和基于状态的维修维护。服务变得及时而专业,获得客户的好评。

沈鼓云服务平台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全流程整合。国际上的远程监测,多以技术平台为主,对于服务的整个实施流程,缺少整合。只有实现了服务全流程的整合,才能实现让用户“尖叫”的极致体验,这也是互联网思维与大型装备制造业跨界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采用。沈鼓云服务平台一期已经开发并投用“沈鼓云”移动App,目前以支持Android和iOS平台。这个App是在线状态监测行业第一个移动App应用。沈鼓云服务平台现已接入260多台关键旋转机组,未来3年,预计接入机组、机泵3600台。

(一)实施方案介绍

沈鼓云服务平台自下而上由旋转机组在线监测系统、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心、数据中心和移动App组成。

1.系统架构。

2.详细功能。在线监测系统SG8000。SG8000在线监测系统由中心服务器DS8000及若干现场监测分站DA8000组成。DA8000负责对机组键相、振动、过程量等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分析,然后将数据传送给DS8000。DS8000负责对DA8000所传送的数据进行深入处理,并承担数据存储、管理、发布等功能,以便用户进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DS8000还可通过Internet将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发送给沈鼓远程中心SGC8000,实现机组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

数据中心接收、存储来自现场的海量数据;管理机组各项设计参数、图纸、资料;进行灾难备份,确保数据安全性、系统可靠性。

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心可远程浏览机组实时、历史数据、进行故障分析;可灵活设置各机组,当机组产生故障征兆时,第一时间提醒诊断服务人员。机组触发报警后,相应事件通过短信、手机App等形式直接推送给用户。持续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不断提高故障判断的准确性。

移动App与云服务平台相连,使得用户和服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监测机组的状态,更及时地做出反应;通过移动App可查看各机组的基础信息、运行状态、实时数据、历史数据、事件列表等,更可以便捷地分享机组信息,有利于沟通讨论。另外,移动App还可以用于查看机组的历史服务记录,用户信息反馈、查看诊断报告等。

系统架构图

(二)沈鼓云服务平台之上增值服务业务开展的情况

1.机组保运服务。

(1)机组启机。一方面,为一次性开车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也为机组制造商和设计院、以及其他同类型装置企业的专家远程指导顺利开车提供了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完整保留了机组试车的全过程,为后续机组的维护、维修以及满负荷运转提供了参考。

(2)实时监测。诊断服务工程师每天实时关注SG8000系统数据,监测机组运行趋势、波形、频谱等信息,分析判断机组运行状态。

(3)电话咨询。诊断服务工程师通过电话方式,为客户提供有关机组故障诊断方面的优先咨询,如故障诊断理论咨询、故障处理办法咨询、现场操作注意事项咨询、检维修咨询等。

(4)运行报告。诊断服务工程师定期(每月/每季度)对所服务机组提供运行状态分析评估,并出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机组运行状态分析依据、评估结论、下一步运行和处理意见等。

2.机组异常服务。

(1)机组故障预警。诊断服务工程师在监测期间机组出现振动异常时,通过短信、手机App、电话或邮件方式为客户提供故障早期预警服务。

(2)临时故障诊断。诊断服务工程师对现场机组突发的各种异常情况(如振动异常、温度异常、故障停机等),针对SG8000系统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机组故障诊断分析,提供故障诊断分析报告并给出原则性处理意见。

3.检维修服务。

(1)整机解决。提供机组安装检修、保养维护、故障抢修、转子动平衡、故障诊断和设备改造的整体解决方案。

(2)备件指导。依据企业机组状态、检维修计划及备件库存状态,为企业提供备件指导,以有效降低企业备件库存量及周转率。

(3)信息反馈。及时了解用户现场状况,与用户建立全面的检维修服务流程,在沈鼓与用户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反馈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快速解决用户实际问题。

(4)现场诊断。根据客户要求,诊断服务工程师进行现场诊断服务,结合SG8000系统监测得到的数据与机组现场工艺与本周期内检维修情况,与客户诊断人员一起进行现场诊断,出具故障诊断方案,参与现场方案的实施。

(三)基于云平台的推送服务情况

1.推送机组运行状态及报警。当机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或者系统判断机组有故障征兆时,系统将会提高事件前后的数据存储密度,并将事件推送到短信接口、手机App、PC客户端,以提醒用户。

2.推送诊断报告。根据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协议,诊断工程师定期(月度、季度、年度)为服务的机组出具诊断报告;或者当机组发生故障后,诊断工程师将专门出具故障诊断报告。诊断报告通过系统上传到云端,并将链接推送到手机App、用户邮箱中,用户可以随时下载、查看、转发。

专栏石油化工富气压缩机远程诊断和故障排除

某石油化工炼油厂富气压缩机组由沈鼓集团成套提供。该机组于2012年5月开始运行,机组经历几次例行检修,未见异常,每次开机后运行正常。

2014年5月10日发生停电一次,此后该机组汽轮机出现异常振动。主要表现为:运行一段时间后,汽轮机轴承轴振快速上升,随即下降。用户停机查看检查,未发现问题,并对油封密封气进行了调整,仍未解决汽轮机振动频繁波动的问题。面对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用户找到沈鼓测控。

8月22日,沈鼓测控为机组安装投用沈鼓云服务平台SG8000系统并进行远程诊断服务。系统对汽轮机的振动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测,获得了机组运行的数据。从SG8000系统中可以清楚地看到DCS系统中看不到的分频信息和专业的诊断图谱。经分析,专家确定了导致转动上升的主导振动频率成分,从而为故障的定位和排除提供科学的依据。专业的分析图谱显示转子有反进动的现象,沈鼓测控专家判断汽轮机前端出现碰摩,汽轮机后端没有碰摩。

根据用户机组的情况,沈鼓测控专家提出在不停车的情况下,采取调整润滑油压力的方式调整转子的姿态的解决方案并实施。调整效果明显,在没有停车的情况下,改善了机组的振动情况,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通过沈鼓云服务平台实施的远程诊断服务,找到了振动波动的症结所在,并在不停工的情况下,通过运行参数调整解决了振动问题,为用户节省了维修费用,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因为此故障,用户停机检查2次,时长3天,损失约600万元。而投用SG8000系统并享受远程诊断服务后,不需要停机处理,即解决了振动的问题,可谓小投入大回报。

事后,用户感慨地说:“早知道沈鼓的监测系统这面管用,我们就不会走那些弯路了。有了沈鼓测控服务的保驾护航,我们对机组稳定运行的信心更强了!”

三、经验效果

(一)用户经济效益提升

1.减少关键设备非计划停机。机组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对用户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一次非计划停机平均直接损失100万元人民币,间接损失200万元人民币。云服务预计可减少每台机组每年平均0.3次非计划停机。按照2017年覆盖大型机组1600台(旋转机组和往复机组)计算,可减少直接损失4.8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9.6亿元人民币。

2.提升能源利用率。大型机组是用户的主要耗能设备。通过沈鼓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分析,并结合沈鼓产品技术设计优化,可使机组效率平均提升1个百分点。按照机组平均功率5000kW,1600台机组,年运行时间90%,计算(节省能源换算:5000kW×1600台×8760h×0.9×1%=6.3亿kWh),每年可节省能源6.3亿kWh。按照工业用电平均1元/kWh计算,可节省6.3亿元人民币,同时减少碳排放,带来环境效益。

(二)与行业友商共享

本项目不仅可为沈鼓制造的设备提供大数据支持,还可为与沈鼓机组配套的汽轮机、电机等设备提供大数据支持。从而将服务平台扩展到沈鼓之外的友商,形成围绕石油、石化、化工、煤化工、核电等重大能源行业用户的全方位设备服务平台。为机组用户实现一站式、集成化专业服务。

(三)示范作用

沈鼓云服务平台对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可起到的示范作用。如发电设备制造(核电、火电、风电、水电)、输变电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国防工业、冶金设备制造、大型制造设备等。可复制商业模式、系统架构设计、数据集成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沈鼓云服务平台其作为沈鼓整合服务全流程的重要平台,作为沈鼓和用户之间联系的枢纽,是沈鼓集团的现代生产***转型和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平台,对于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提升用户经济效益、提升沈鼓自身技术能力等具有现实、长期、深远的意义。

案例14和利时:智能制造云服务,“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升级

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利时”)是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20余年来为火电、核电、石化、化工、建材、冶金、食品、制药等行业提供了超过25000套工业控制系统。和利时积极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传统工业控制系统向智能控制系统升级,基于公有云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提高了工业控制系统运维水平,减少非计划停机事故的发生;同时采用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可迭代升级的生产工艺运行模型,寻找适合于特定工艺装置的个性化优化控制方案,提高工艺装置的综合生产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用户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互联网+协同制造”的创新型服务理念,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升级。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和利时始创于1993年,是中国领先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以“用自动化改进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为宗旨,致力于提升客户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并保障客户的生产安全和降低环境污染。目前公司员工有3500余人,业务遍及海内外。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杭州、西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设有研发、生产或服务办公基地,并在全国各地设有数十处服务机构。和利时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国家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利时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的重大科研攻关专项、高科技产业化专项和工业强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拥有自主产品开发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0余件;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在自主创新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中国第一套实用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国第一套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中国第一套大型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中国第一套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国第一套客运专线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中国第一套安全仪表系统。

(二)主营业务

和利时的业务集中在工业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和医疗自动化3个领域。每个业务领域又包含3个业务方向:工业自动化包含过程自动化、离散自动化和矿山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包含干线铁路自动化、城际铁路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医疗自动化包含中药调剂自动化、颗粒包装自动化和实验自动化。

和利时以创新为本,在技术与商业模式上不断进取、持续改进,提供自主技术的高品质产品及解决方案,在国内率先成功应用于核电站、大型火电机组、大型石油化工、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众多国家重要工程;核心产品DCS及PLC在核电、火电、石化、化工、轨道交通、环保、建材、冶金、造纸、制药、机械制造等行业成功实施的工程项目,产品相继获得TUV、CE、UL等国际权威认证,直销、代理和分销网络遍及国内30多个省市地区,并销往世界各地。目前,和利时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稳步提升,产品海外出口量也实现了持续增长。2015年,和利时签订销售合同48亿元,实现收入36亿元。

经历二十几年快速稳健的发展,和利时已经成长为自动化行业的知名品牌,在各个领域和行业积累了近万家客户,累计成功实施25000多个控制系统项目。以其深厚的企业文化、稳健的发展战略、良性的自主创新机制,打造出了一个由优秀的人才队伍、高标准高品质的产品、底蕴深厚的技术、精细化的生产运营等要素构成的优势服务平台,努力为客户提高生产效率、节能降耗,为保护环境提供可靠、实用、满意的服务。

二、主要做法

由于流程生产行业工业控制系统技术复杂,维护人员技术技能要求高,很多企业用户的现场维护人员技术能力和数量不足,维护效果差,很多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同时由于初始采购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仅配备了基本的工业控制系统,缺少优化控制、能源管控、设备管理等高级功能,造成生产过程的物料、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容易造成产品质量降低、停机、停产等生产事故。

和利时工业云服务平台是一个面向流程生产行业的大型交互式智能化服务平台。以采集的用户系统实时数据为基础,将过去在本地实现的工艺数据监控、设备故障诊断、优化控制、能源管控、设备管理等功能转移到了云端。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工业互联网以云服务的形式向工业企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工业维护、生产监控和优化的解决方案。首先对被测的工业控制系统从系统架构、通信协议、接口入手开展状态分析,并通过网络和设备行为审计发现异常现象,然后针对发现的隐患或问题提供应急处理措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采取系统升级改造等永久性解决方案彻底化解安全危险。并且通过设备和生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资产管理和生产优化,达到优化设备管理及节能降耗的目的。

和利时工业云服务平台的实施将促进控制系统的安全现状提升,安全技术得以发展,发现工业控制系统的潜在信息安全危险,避免国民经济关键基础设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保障我国重要基础工业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型服务引领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采用全互联、扁平化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也开始向智能制造系统渗透,工业制造系统逐步摆脱原有各个业务层级独立运行,相对封闭的以业务逻辑为核心的传统运行模式,逐步走向开放、统一、以数据为核心的、面向服务的网状智能制造体系架构。

和利时工业云服务平台从智能控制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基于全互联服务架构的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全互联、面向服务架构,将整个智能控制系统分为动态对象数据服务组件、业务逻辑组件、大数据分析组件、通用可视化平台组件和智能嵌入式控制器等五大部分,通过基于互联网的工业服务总线实现各种组件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动,通过可组态配置、基于通用可视化平台,可以向不同类别的用户展现不同业务综合视图,既可以在用户层面兼容传统的操作使用模式,又可以后台实现数据服务和业务逻辑综合集成。

基于全互联服务架构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不但提供了从控制层到企业管理层的一体化设计构架,实现具有“中国大脑”的智能制造,而且能够支持不同厂家基于开放的服务总线和可组态扩展的对象模型的业务逻辑模块的嵌入和集成,共同营造促进自主智能制造核心工业软件和装备产品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创新型模式引领

与现有制造企业的分层结构不同,和利时的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是建立在物联网(IoT)基础上扁平化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了贯穿产品价值链的横向集成、贯穿产品制造过程的纵向集成和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集成。

面向智能制造的要求,和利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技术理念,将整个工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原有条块分割的信息和系统融合在一起,采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发现潜在的关联,改进传统工业系统,在保证高质量和低成本制造的前提下,满足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大规模个性化制造的要求。

从工业生产的整体观点看,SCADA、MES和ERP只是从不同的应用视角分别建立物理世界(Physical)在数字空间(Cyber)的映射关系。每一个子系统都在重复定义同一个工厂对象,而且每一个子系统对工厂实体的映射都是不完整的。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系统逐步向云端迁移,在工业现场仅需保留高实时性要求的嵌入式智能控制设备和人机接口设备。原有的DCS/PLC、SCADA、MES、ERP系统中存储数据被分为敏感数据和非敏感数据,为了保证数据安全可控,大部分企业倾向于将敏感数据保留在私有云中,非敏感数据全部迁移到公有云中,并最终通过统一的公有云服务实现与客户端的接口。

和利时基于工业云服务平台打造的智能控制系统,对原有条块分割的信息进行了合并,建立与物理世界一一对应、面向服务的应用业务逻辑、相对自主耦合的制造系统集成模型;在集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全局统一命名的制造系统对象数据库,实现数字空间对象与物理世界对象实时的双向映射关系,并制定了服务管理机制,提供对于应用透明的信息服务接口;制定开放的信息交换标准,采用接口描述语言实现交换信息的自描述,并实现开放的工业服务总线。

数字空间的制造系统集成模型不仅需要与物理世界的设备实现双向同步,而且需要与人实现双向互动,传统SCADA、MES和ERP系统大多各自采用独立的可视化界面,各类不同的操作人员,特别是高层级的人机互动行为,往往需要通过系统间的多次切换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实现有效的操作。借鉴互联网技术,和利时工业云服务平台将信息展示和交互的复杂度隐藏在系统后台,通过统一的可视化界面实现各种结构化的生产、管理信息和非结构化的多媒体信息的全面综合展示。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现场控制采集设备的智能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不仅在响应速度、控制能力等控制性能方面满足亚毫秒级别响应速度的运动控制到分钟级别的批量控制要求,实现了无人化或少人化操作;同时也反映在控制模式方面,原有层次化分级控制的模式已经逐步被网络化并行控制所代替,即插即用模块化的智能控制器采用标准接口,不但自身具备自调整、自优化和自诊断能力,及时响应生产需求的变化,还可以通过工业网络与其他智能模块实现实时互动,重新组合生产流程和布局,满足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市场的要求。

和利时基于工业云服务的创新型模式

三、经验效果

(一)平台建立保证安全、提高效率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信息化、高科技不断涌现的时代,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将会在社会各个层次得到广泛地普及。各方面的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和利时工业云服务平台在流程生产行业的实施,不仅在线实时监视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通过安全风险评估迅速发现隐患,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及时介入,避免或降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保证国民经济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降低了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拥有成本,有效提高了维护水平,提升工业设施的有效产能。对于保障我国重要基础工业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和利时智能控制系统平台,主要成效如下:

1.供应商的营销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从卖系统、卖设备变为卖服务,能够获得更高、更持久的利润;而用户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高级服务,形成双赢。

2.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对于保障我国重要基础工业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提供基于先进控制技术和专家系统的优化控制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通过能耗分析、能源管控和优化控制实现环保节能。

5.采用云计算技术,提供可选择的菜单式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服务,降低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拥有成本。

(二)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的变革是大势所趋。分析企业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路径,来推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作者:佚名类型:职场状态:已完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