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蚂蚁文学 > 资讯 万物生而有翼全文目录 张德芬武志红小说免费阅读无广告

万物生而有翼全文目录 张德芬武志红小说免费阅读无广告

时间:2020-03-27 09:57:11编辑:香寒

男女主角是张德芬武志红的名称为《万物生而有翼》,这本小说是知名作者鲁米写的一本短篇言情类型的小说,小说文笔极佳,良心作品。下面看精彩段落试读:本诗集收录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鲁米在国内广泛流传的诗歌和国内不曾流传、出版的全新经典。原英译本《Rumi:the Book of Love》一书,由美国著名鲁米研究者科尔曼·巴克斯精选鲁米的诗集而成,他对每个章节做了简单介绍和评论,有助于您的赏读。本书由译者万源一、编者精心选编而成,张德芬、武志红作序推荐,并书写导读。希望本书成为爱的所在,与你相遇,成为我们一起走近鲁米、探知自我内在的一个契机!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世界就满得都没法谈论。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都没有任何意义。” 我觉得鲁米说的这个所在就是一个非二元的世界,超越了所有的好坏对错、是非曲直,最终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到那里去,如果能在活着的时候到达那片草原,就表示你开悟啦。

《万物生而有翼》 导读 免费试读

导读

科尔曼·巴克斯

宏伟壮丽的心灵王国

在有些地方和时代,神秘的灵性之流在强劲有力地深深流淌。在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在那个世纪的印度和中国。耶稣和沙漠僧侣。17和18世纪波兰和俄罗斯的哈西德派大师们,同一时期的日本禅师们,也是神秘之流的一部分。

从11世纪到14世纪,在波斯帝国,***教神秘主义派别苏非派蓬勃兴起,尤其是诗人们。贾拉鲁丁·鲁米(1207—1273)就是那些人类认知与存在的传导者之一。苏非派称鲁米为库特布(Qutb),意思是爱之极。吉拉尼[1](卒于1166年)是权力之极,伊本·阿拉比[2](1165—1240)则是知识之极。经由鲁米而来的,是神性由爱的领域向这个世界的传递。他的诗是他长时间生活在爱的核心中的经验记录。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与神性相会的地方。这个相会之处就是人类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感觉爱就是我们的专长。尽管这个时代充满了暴力,但我们确实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在爱。让我数数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的方式,这个世界因各种各样的野花而显得绚丽多姿。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我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一种蓝色调,我知道,我感觉到,那蓝色就是爱。我们无法用通常的视力看见爱,但在梦的视野中,爱就在那里呈现,将世界浸湿。我们知道,从外太空看,地球确实是蓝色的。

在诗歌朗诵会上,我这样谈论鲁米的诗歌:“伙计们,这可不是乡村音乐。”听众大笑。鲁米说,要用这样一种方式坠入爱河,它会把你从任何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与孤独的哀叹极为不同:她离开了我,她回到了我身边,她又离开了我。他的一些诗句已被谱成了歌曲。其中有一种分离之苦,但与流行歌词相比,这些诗句来自不同的领域。我并不是说,乡村歌曲中就没有智慧,应该有很多。但鲁米和夏姆士所沉浸其中的爱却包含这些维度,并经由它们而进入苏非派所说的心灵深处。我找不到这个词的同义词,也许没有多少这样的体验,但我遇到了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巴瓦·穆哈亚狄恩。我自己并不是教导伟大的爱的谢赫[3]。我平庸、嫉妒、容易分心、健忘。我想要说的是鲁米和巴瓦的境界,而不是我的。在临死之前,邬斯宾斯基[4]在信中告诉J.G.本内特[5]:靠头脑什么也发现不了,他说:“唯一的希望是,我们应该找到一种与更高的情感中心协作的方法。”这就是鲁米诗歌所做的工作。

苏非派说,心灵是“全面的人类现实”,爱的方式就是一条寂灭之路,是“仿佛它从来不曾存在过”的至福之路。我们最初的状态是非在,不存在,而我们应把大部分生命用来努力摆脱物质、摆脱头脑和欲望、回到存在与非在的深刻领域上,那里才是我们所属的核心。无梦的睡眠会让人恢复活力,我们却处于无意识之中,可以说,这是对这种状态的瞥见和浅尝。我们就在其中,但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觉知。

绝对的纯粹自性、真如、人类的实相而非情节剧,就是存在的领域,正如禅宗经典《心经》中所描述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你必须在你死前死去。《心经》让人懂得,在那种消解中没什么靠它自己存在。在狂喜的核心,一切相互渗透,心灵的视觉由此开始。

一只碗从屋顶掉落。这并不是理论性的。它是对爱的寂灭的切实体验,也是最不可言说的经验,如果不可言说有程度之分的话。鲁米所有的诗都可以看成爱的诗歌。它们由悲伤、由每一道流经意识客栈的情绪之流来照料灵魂之花的开放。

爱的方式不是宗教性的。它是源头,是宗教性中的渴望。脚印消失在大海边。当我们向彼此鞠躬,脚变成了头,成了一个圆圈。没有人能说清,鲁米和夏姆士,他们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恋人、心上人、爱,三者合而为一。透明和微粒的意象、一道道光线、中午的蜡烛、发生、呼吸融入天空的意象。我们在沉睡,并在另一个睡眠中醒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醒来……当面纱、语言的迷雾、明显的限制燃烧殆尽。爱的每一个领域都通向展开。这本书也许看似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自发的徜徉到成为心灵的主人,但它也可以轻易倒转过来,或以任何顺序排列。心灵和它的许多领域,更像是互相贯穿的球体在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多重宇宙,而非一条线性路径。诗歌中的能量领域彼此融合,像海洋的不同层次,又像是土壤的神秘运作,或是山间错综复杂的排水系统。

鲁米的转化是朝向大地的,是向下的,而不像一个人因渴望天国而向上飞升。在爱中,没有向上或向下,但如果一个人一定要说,鲁米的诗更多是与纯粹的超越者相伴,还是更多与悲伤的园丁在一起,那他会说,鲁米是一个拥抱大地的人,而不是向上高飞的人,他更偏向于贾马尔(jamal,女性化的包容),而非加拉尔(jalal,男性化的威严)。但正如鲁米自己反复强调的,爱几乎是无法形容的。爱必须活出来,爱总是在行动。

在1910年,当20世纪伟大的神秘主义诗人里尔克看见在开罗的梅夫拉维教团[6]时,他说:“对于鲁米,他的视野已经转变了,因为这是深深臣服之人的奥秘。经由这样的臣服,他进入了那个在其中高度即深度的世界。这就是光明的深度展开的夜晚。”他指的是12月17日夜晚,鲁米在1273年的这一天去世。如今,这一天被用来庆祝他与神性的合一。

鲁米生平简介

1207年9月30日,鲁米出生于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以西的一个名叫巴尔赫的小镇。当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正在西征,鲁米一家搬过好几次家,到过沃克什(Wakh,现在的塔吉克斯坦)、撒马尔罕、大马士革,最后在科尼亚(安纳托利亚中部高原)定居。鲁米的父亲巴哈尔丁是一个自成一派的神秘家,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灵性体悟和灵感。巴哈尔丁去世后,他的著作就成了鲁米最珍爱的书之一。他和他父亲以前的学生布尔汗丁·马哈奇一起研读这本书。他们也阅读萨纳伊和阿塔尔[7]的诗歌,布尔汗丁带领年轻的鲁米连续进行了几次四十天的禁食静修。布尔汗丁本人是一个古怪的隐士,并不关心信仰和派系。他似乎已经让鲁米准备好开始他年轻神秘家的生活,而鲁米与夏姆士·大不里士的相遇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1244年10月下旬,鲁米37岁。夏姆士比鲁米年长20岁,也许30岁。他们的见面和随后的密谈带来了新鲜的故事、神秘的觉悟和爱的狂喜的典范。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奥秘之一。鲁米的诗歌是对这一奥秘的持续反响。他们在物质层面的分离发生在四年之后的1248年12月5日。有关夏姆士是如何消失的,现在有不同的说法。富兰克林·刘易斯[8]认为,夏姆士被鲁米嫉妒的弟子所杀害的说法,“很晚才出现,只是口耳相传,并且几乎可以肯定毫无根据”。我们现在所能确定的是,我们所读到的诗歌充满了悲伤和狂喜的感觉。无论哪一个版本的传记体情节,都没有足够权威的证据。我们可以让侦探故事歇一会儿。我们有《夏姆士集》《玛斯纳维》、书信、演说、讲道、《鲁拜集》,内容已足够丰富!

夏姆士去世或失踪之后,鲁米又活了26年,在他领导的教团中继续修行,并给我们留下了惊人的遗产。他自然而然地说出诗歌。它们被记录下来,然后他在记录稿上进行修改。鲁米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任妻子古哈尔·可敦年轻时就去世了。她生了两个孩子,苏丹·维莱德和***尔丁。鲁米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基拉·可敦也生有两个孩子,儿子莫扎夫和女儿梅克里。

鲁米生活中最大的谜,当然是夏姆士·大不里士,那个令人惊讶而又古怪的云游僧,他有着沙漠之风的魅力。他曾跪倒在地,祷告要有一个和他有同样见地的同伴。一个声音说道,“你会为此而付出什么?”“我的头。”“科尼亚的贾拉鲁丁就是你的挚友。”他后来说,当他找到鲁米,鲁米刚刚准备好接受他的秘密。但人们分不出,鲁米和夏姆士,他们到底谁是老师,谁是弟子。

梭罗[9]前往树林,过着简朴的生活,并找到了他内心最深处的自己。“我不希望过无法称之为生活的日子,生活是如此的可爱。”有些句子让灵魂摆脱社会、个人的习惯而获得自由,这就是我们内心的新生。当夏姆士第一次见到鲁米时,他把鲁米的书扔进喷泉中,其中包括他父亲巴哈尔丁的心灵笔记,他说道:“你现在必须活出你所阅读的智慧!”

鲁米放弃了他的书,他和夏姆士一起静修。鲁米要求燃烧。夏姆士说:“我就是火焰。”正是这些诗歌化为他们的胆量和勇气,让他们进入未知的领域,这些心灵的象限是如此精微而多维。

我为什么还要寻求?

我和他一样。

他的本质通过我说话。

我一直在寻找我自己。

在与夏姆士的灵魂融合之后,鲁米找到了另一个挚友,金匠萨拉丁·扎库布[10],并和他一起做着开启心扉的工作。萨拉丁是一个老人(这时期的鲁米诗歌变得更为安静温和)。萨拉丁去世后,鲁米的抄写员胡萨姆·切利比[11]成了他的知音。他们完成了厚达六卷的巨著《玛斯纳维》。在1273年12月17日日落时分,鲁米逝世了,天空变得殷红。有一种轻微的震颤,仿佛心儿在呢喃。“要耐心,古老的大地!”鲁米叫道,“你很快就会尝到你的甘露!”

[1]吉拉尼于1077年出生在里海南部的吉兰地区。18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前往巴格达——***教的中心。他师从两位老师,然后在沙漠荒野漫游了25年。他在50多岁时回到巴格达,于1127年开始公开教学。他死于1166年。他的墓是巴格达的一个朝拜地。

[2]伊本·阿拉比于1165年生于******统治下的西班牙穆尔西亚。8岁时,全家迁至塞维利亚,开始在该地受教育。成年时,在西班牙和北非各地寻师求学。后住突尼斯。1201—1202年,经开罗、耶路撒冷到麦加朝觐,并在麦加开始著述《麦加的启示》。1204年后,游历了科尼亚、莫苏尔、巴格达、开罗等地。后定居于大马士革。在大马士革期间,完成巨著《麦加的启示》。1240年于大马士革逝世。——编者注

[3]英语为heikh,阿拉伯语中的尊称。通常是指一个部落的统治者。——编者注

[4]邬斯宾斯基,(1878—1947),出生于莫斯科,并在那里长大。他能够记得两岁以前的事情,也曾写下一些这类记忆的片段,由于这些片段的内容与奇特感觉联结在一起,常常同时出现在脑海,因而决定了他一生的主要方向。——编者注

[5]本内特,(1897—1974),英国数学家、科学家、技术专家、产业研究室主任、作家。——编者注

[6]一个13世纪时建立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科尼亚的***苏非主义教团,奠基人是鲁米。最大特点是祈祷时不断地转圈,目的是接近上帝。——编者注

[7]两人都是波斯***教苏非派著名诗人。——编者注

[8]波斯语言文学研究者。——编者注

[9]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编者注

[10]萨拉丁·扎库布是科尼亚的一个金匠。据说,鲁米曾把萨拉丁从他的金铺中拉到街上,并开始聆听。鲁米在金铺铁锤的敲击声中听到一种自然纯粹的音乐,并进入一种狂喜状态。萨拉丁在1235年来到科尼亚,和鲁米一样,成了布尔汗丁·马哈奇的学生。当夏姆士在1244年到来时,这两个人经常在萨拉丁的金铺或家里见面。夏姆士失踪后,萨拉丁成了鲁米的挚友,并提醒鲁米这种深深的临在。在1248年,当萨拉丁去世时,鲁米带领弟子们跳起一种由笛子和鼓伴奏的神秘舞蹈,他们一路舞过科尼亚的大街,以庆祝萨拉丁的灵魂与神性合一。鲁米的长子苏丹·维莱德与萨拉丁的女儿法提米·可敦结婚,这使萨拉丁和鲁米的友谊得以进一步加强。

[11]胡萨姆·切利比是鲁米的书记员,曾是夏姆士的学生。一天,鲁米和胡萨姆在梅拉姆花园散步。胡萨姆建议,鲁米用“玛斯纳维”的形式(押韵的联句)作一首诗。于是,鲁米拉着他的头巾念出了将成为他的杰作《玛斯纳维》第一卷的18行序诗,那首著名的《芦笛之歌》。在接下来的十二年中,这样的神秘合作一直在延续。鲁米有时把《玛斯纳维》称作《胡萨姆之书》,他经常说,他自己是空空的芦笛,胡萨姆则是吹出《玛斯纳维》音乐的气息。

万物生而有翼

万物生而有翼

作者:鲁米类型:短篇状态:已完结

本诗集收录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鲁米在国内广泛流传的诗歌和国内不曾流传、出版的全新经典。原英译本《Rumi:theBookofLo...

小说详情